資訊內容
玩游戲,還是學編程編游戲?作為家長你自己選
禁止孩子打游戲,12歲以后可能行不通。要解決游戲沉迷的問題,大人可以有更聰明的做法。
針對十二歲以前的孩子。禁止打游戲,我認為是利大于弊。一來,這是閱讀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二來,孩子這時的同學社交能力還不強,行蹤也較易控制。但到了十二歲以后,禁止還是不是好方法,就值得商榷了。
英國牛津大學的安德魯.普西比斯基(Andrew Przybylski)研究指出,孩子玩游戲只要適度(一天不超過一個鐘頭),平均來說,其社群互動經驗反而比完全不玩更好。這有點違反常識,游戲不就等于“宅”,等于孤僻嗎?普西比斯基卻提出一種可能解釋:游戲已變成孩子的共通語言,不玩可能有損人氣。
但如果在青少年階段實施全面防堵,是不可行的,這完全是違背天性。從四千五百年前的“烏爾王族局戲”開始,人類社會就一直在發明各種游戲來發揚這種天性。游戲可以滿足我們的競爭與角色扮演本能,輸贏或積分可滿足我們的成就欲望。
現在的游戲不同于歷史上的游戲:
一是:聲光特別炫目,畫面精致度經常勝過好萊塢電影。
二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玩家完全不需要煩惱玩伴,想玩隨時可玩。玩伴可以是軟件,也可以是網上陌生人。
三是:球場上的角色扮演只限于前鋒、后衛幾種固定的攻防位置。游戲中的角色扮演卻無限寬廣,你可以是未來的太空戰士、阿富汗的美軍狙擊手。
四是:游戲的時間消磨持久度根本沒有別種娛樂可比。看電影只要兩個鐘頭,整本漫畫看完頂多二十個鐘頭。游戲打完整套要一百個鐘頭,再打一遍、兩遍、十遍依然充滿懸疑。搞不好因為功力大增,還會愈打愈好玩。
除非孩子本來就覺得游戲不好玩,不然全面禁玩不只很難,也可能有副作用。孩子可能偷偷跑去網吧,也可能上大學后擺脫你的視線,就玩得沒天沒夜,整個荒廢課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更何況,游戲其實也不是一無是處。荷蘭萊頓大學教授羅倫薩?柯薩圖(Lorenza Colzato)研究指出,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有助于短期記憶。會考試的人最擅長臨時抱佛腳,記住一大堆東西,考完之后馬上忘光。這種人靠的就是短期記憶。這么說來,游戲應該有助于增進考試能力才對。
還有,玩游戲因為必須與機器互動,也可訓練孩子對人機界面的適應力。大人使用平板電腦遇到問題,經常一籌莫展,小孩卻摸摸就解決問題,這就是人機界面的適應力。人工智慧在職場只會愈來愈普遍,你不讓孩子碰游戲,搞不好對他的未來職能發展反而有害。
我較贊成爸媽做的,是觀察孩子沉迷游戲的原因,看可不可以導向別處。
爸媽應該送這種孩子去學編程、3D打印或動畫軟件。等他可以利用電腦做出有趣作品,贏得肯定了,就不會覺得別人無聊,或擔心別人嫌自己無聊了。
二來,游戲故事也可導向閱讀欲望。許多孩子是玩了三國游戲而想讀《三國演義》。《文明帝國》可開啟孩子對世界史的興趣。玩原版游戲,也有助于增進英語能力。
三來,爸媽也可以利用每周的游戲時間,來訓練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孩子表現好就加時數,表現不好就減時數。這么做有個前提,就是孩子必須體認可游戲戲真的會影響學習。
玩游戲會影響學習,大人也許覺得是不辯自明的真理,孩子卻不這么認為。在孩子看來,就算不玩,也讀不下書呀。不讓我玩,我也是在打醬油而已。
其實,游戲影響學習,并不是游戲會壓縮大腦專注的時間,真被游戲壓縮的,其實是腦袋放松的時間。大腦放松經常是靈感來的時候。大人常在蹲馬桶、散步時想到棘手事的解決方案。孩子也是,用功半天都不會解的習題,也常是在放松時豁然而解。
游戲的耗腦程度卻一點不輸數學、英文。讀書以外的時間都用來打游戲,大腦沒辦法放松,就會減少靈光乍現的機會,也就是創意。
在孩子眼中,創意就是酷。孩子都希望變成有創意的人。跟他說“游戲會影響創意”,應該比“游戲會影響功課”更能加強他節制打游戲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