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內容
想毀掉一個孩子很容易,貼標簽就夠了!
最近,杭州《西湖之聲》欄目收到徐女士的來電,吐槽了一位學校的老師。
前幾天徐女士去小學接兒子放學,剛踏進教室,數學老師就說道:“哎呀,你兒子太差了,相當于大人被判刑了一樣,永遠是個差等生,好不了,沒救了!”
冤假錯案?
回去一番了解才知道,原來是數學課上老師布置孩子做試卷,這份試卷提前就發了,孩子提前完成了,于是就左顧右盼影響到了其他同學,老師就點名批評了他。
數學老師對徐女士說:“你兒子平時上課總是動來動去,我叫他的名字,導致全班同學都轉過頭去看他。他已經是班里面最差的學生了,他還帶壞了好幾個學生,影響整個班級!哎呀,真的是太差了,一點也不自覺,跟幼兒園一樣。”
因為顧忌老師的面子,徐女士當場并沒有說什么,而是回去問了孩子,自己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樣,成績比其他人差,紀律不好。孩子回答并不是像老師說的那樣,而且班里很多同學都那樣被老師說過。
徐女士覺得很難過,并且認為一個老師說出這樣的話有點不妥:“畢竟才二年級啊,他以后怎么樣,老師現在就下結論有點太早了吧?”
且不論事情本身對錯,老師這樣給孩子貼標簽,合適嗎?被老師貼了標簽的孩子,就真的不行了嗎?各位家長怎么看?
請不要“貼標簽”
網上也有支持老師的:老師不會無緣無故說這樣的話,特別“皮”的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就是上不去。
不過大部分都反對老師:這個老師素質差,水平不行,老師永遠不能隨便給學生早下結論,學生要走的路還很長,應該多鼓勵,多輔導!
我們認為,不管現在這位學生數學成績好差,學習習慣規范與否,都不應該是老師給學生“貼標簽”的理由。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特點,面對學生的缺點和問題,老師隨意下結論,很可能就會讓孩子造成“我就是個壞孩子”“我不行”的自我認知,原本并不排斥學習,也漸漸放棄了。
成績不夠好只是一時的,我們應該去發現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就這樣貼個標簽,就放棄孩子了。因為很多時候,想毀掉一個孩子,貼標簽就夠了!
標簽實驗
簡.埃利奧特是美國艾奧瓦州一家小學低年級的老師。1968年,她策劃了一場經典的“標簽實驗”。
她把班里的孩子按照眼睛顏色分成2組,一組為藍眼睛組,一組為棕眼睛組。
第一天,埃利奧特給兩組孩子貼“標簽”,她告訴孩子們,棕眼睛的是優秀的孩子;藍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隨后,她規定兩組孩子不能一起玩,還強制藍眼睛的孩子只能坐在教室后面,并且這些藍眼睛的孩子必須佩戴一條丑陋造型的衣領。相比之下,棕眼睛的孩子有更好的待遇,比如課間能享有更多的休息時間。
貼完標簽后,孩子們接下來的變化讓所有老師震驚:
藍眼睛的那群孩子,神情由一開始的憤怒、悲傷轉為萎靡,大多數孩子的意識自我產生變化,覺得自己愚蠢和特別平庸。有個藍眼睛小男孩私底下跟老師(也是藍眼睛)說:“似乎所有不好的事情都發生了,我放學后,不僅被超市售貨員罵,還丟了5美元,回到家還被媽媽罰站……所有這些跡象表明,我真的是愚蠢的孩子!”
第二天,埃利奧特調換了“標簽”,她走進教室,大聲跟孩子們說她搞錯了——藍眼睛孩子聰明,棕眼睛孩子才愚蠢,各項待遇也跟著換了過來。這一天,棕眼睛的孩子感到無比的沮喪和自卑,藍眼睛的孩子心情愉快,不僅覺得自己聰明,還自我感覺更健康。
在這兩天的實驗中,有個細節尤其需要注意:兩組孩子在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別做了一道難度相似的閱讀練習題,老師們在旁邊記錄這些孩子完成的時間。在第一天,藍眼睛的孩子完成閱讀題平均使用了5.5分鐘,第二天,只用了2.5分鐘。棕眼睛的孩子的情況也一樣!
學習的恐懼
是后來學到的東西
大人們已經忘記了小孩子對學習其實是積極主動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會學習,也很愿意學習,對學習的恐懼,那是后來學到的東西。
有的人數學強,有的人數學差,當一個孩子第一次接觸某給科目未能取得好成績,或是學習經歷很不愉快時,這些挫折會被歸因于個人“能力”的欠缺。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們把自己劃歸到一個“我不行”或“我xx不行”的組。在這種思考方式的影響下,孩子們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基于他們短處而不是長處。這種認識將伴隨他們一生,并不斷被強化。
都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沖刺短跑。所以,我們大可不必那么心急,路還很長。多一點耐心,多鼓勵孩子,多陪伴孩子去做一些更多的嘗試。
永遠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聲明:本文章由網友投稿作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通過郵件及時和我們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