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內容
研修論壇 | “同課異構”聽課隨錄
展現獨立思想? 博采百家眾長
匯集涓涓細流? 共向遼闊海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白珍名師工作室】
4月13日下午,在陜師大附中進行了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課程的題目是《用編程方法解決問題---計算機程序初體驗》。
先認識一下上課的兩位老師。
張馥凝,銅川市耀州中學老師。
李靖,師大附中老師。
再看一下課堂。
上課班級是師大附中高一年級學生,在此之前,除個別參加過信息學競賽的外,其他同學從來沒有接觸過程序設計,因此對他們來說,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嶄新而且陌生。
下面是兩位老師上課的記錄。
張老師上第一節課,我坐的位置太偏,拍不到大屏幕上的字。
一開始,張老師給出了一道數學題,以此作為情景導入,利用直接教學法完成基本概念的講授,如計算機語言、程序、程序的特點和作用等。
隨后,張老師以“韓信點兵”為例,講解了VB程序的啟動過程、界面構成和語句格式等,讓學生直接觀察一個計算機程序是什么樣子。
接下來,張老師引導學生逐條分析語句,告訴學生這些語句的作用是什么,讓學生了解語句的基本形式和程序結構。我問了一下旁邊的學生,理解的很好。
看到大部分學生基本上達成了這個環節的學習目標,張老師繼續深入,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體驗。
她給出了一個不完整的s=1+2+…+100程序,其中求和變量S的初值、循環變量i的終值被“挖空”,讓學生自己填上正確數值。
學生們開始積極討論,動手操作,老師們也參與進來。
一個學生用C++直接重寫了程序,讓周圍的聽課老師十分贊嘆。
看了一下周圍的學生,雖然速度有快有慢,但大多數都能夠完成。
這時,我身邊的一位男生開始嘗試改變求和變量S的初值,先賦為0,再賦為1,甚至直接賦為100,每改變一次就運行一下,觀察計算結果。他發現S的初值與循環變量的初值、終值有關系,但具體是什么關系卻說不清楚,此時恰好張老師在詢問大家是否完成了作業,我鼓勵這個學生站起來提問,但學生對問題表達的不太明確,由于時間關系,張老師沒有來得及就此問題深入下去。
雖然看起來這個自然數求和的例子比較平淡,但由于運算簡單,學生每修改一次程序都能夠判斷出計算結果是否正確,所以對調試語句、理解程序十分有效。
最后是點評作業、小結,下課。
|
第二節課,我坐到了大屏幕旁邊。 ?李老師依然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一段視頻(英語的)和一則網絡報道,介紹了什么是程序、程序的特點和作用等。 |
|
以一個在線軟件為工具,李老師進行了程序三種基本結構的教學,這個在線軟件要求操作者通過搭建程序功能模塊,讓“小人”沿著給定路徑,自動從一端走到另一端。同樣,這個軟件也是學生的學習工具。
李老師并沒有簡單地直接講授,而是先做基礎性演示,然后把問題一步步復雜化,引導學生思考并動手嘗試,同時讓學生上臺演示,糾正錯誤,呈現正確結果。
當看到學生已初步了解程序基本結構,李老師給出課堂作業:要求學生利用Scratch畫出一元二次方程和sin、cos的函數圖像,前者用于基礎訓練,后者用于進階學習。 觀察周圍的學生,完成情況還是不錯的。
課后,兩位老師分別介紹了自己的設計思路和教學體會。
總的來看,在概念學習上,張老師側重程序語言,李老師側重程序結構;在編程軟件上,張老師使用VB,李老師使用Scratch;在程序體驗上,張老師突出語句功能,李老師突出模塊化程序結構。 |
最后,交大附中蔣帥老師用她“繞口令”般的語速,為兩位老師的課做了點評。
聲明:本文章由網友投稿作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通過郵件及時和我們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