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內容
過年為什么要回家?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
最近看到人民日報微博發出的一個視頻:讓幾位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給父母打電話,告訴爸媽今年不回家過年,看爸媽有什么反應。
在撥打電話前,幾個孩子都設想了爸媽的回復:“敢不回家,看我不打斷你的腿!”
可等電話真的撥通后,傳來的卻是父母“懂事”的回答: “不要緊,以工作為主吧”;“要不媽媽去找你吧”……
小時候,父母總是要求孩子懂事;可長大了,才發現在逐漸變得懂事的,是父母。
有位作家說過,為人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而為人子女,又何嘗不是呢?
今年過年,無論有多忙,我都勸你,一定要回家看看。
回家,是讓愛不缺席
當我們討論多久回一次家時,本質上,是在討論我們和父母的相處時間還有多長。
臺灣有一本書,書名就給出了答案:《別以為還有20年,你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其實只剩下55天》。
書中講述了,中國絕大多數年輕人常年與父母異地生活,每年與父母見面的時間,平均只有6天。
我們可以來算一筆賬,假若父母現在60歲,以平均壽命80年計算,余下壽命只有20年。如果一天可見面11小時,以數學公式計算:
20年* 6天* 11小時= 1320小時= 55天
這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驚人的現實:大部分人,這一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只有55天。
?
還有的人,可能連這55天的陪伴都做不到。
我家鄰居伯伯,只有一個獨子,幾年前因為工作變動去了國外,只剩老倆口在家。
這對老夫妻倒也把日子過得極有生氣,伯伯會唱戲、下棋,阿姨會跳舞、旅游,生活里完全沒有我們印象中空巢老人的孤寂凄冷。
不過呀,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到了過年的時候,看到別家的兒女都如候鳥歸巢,父母們也都喜氣洋洋,他們心里說不出的失落。
頭一年過年,夫妻倆還盼著兒子能休假回家,不僅備足年貨,還把家里裝飾一新。
可等來等去,眼看就要到年三十了,兒子卻打來電話說,剛剛升職了,好不容易得到重用,不便請長假,希望爸媽多多理解。
好在今年,他們兒子早早地請了假,帶著妻子、孩子一起回了家。老兩口也變得紅光滿面,興致勃勃地張羅著大掃除、包餃子、辦年貨。
看著鄰居一家子熱熱鬧鬧地迎新年,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過年回家,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玩手機,可對父母來說,卻是他們一整年的期盼。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父母越老就越懂事,他們小心翼翼跟在你身后,不敢有別的奢望,唯一盼望的就是你能回家看看。?
孟子有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父母老去的速度太快,對我們子女而言,唯有回家,才能彌補他們晚年生活的空白,才能讓愛不缺席。
回家,是對親情的一種成全
央視拍過一部十分讓人動容的紀錄片《回家過年》。
導演用兩邊對照的拍攝手法,不單拍歸家的游子,它還拍在家等待游子的父母家人,記錄春運期間,游子們回家過年的真實情景。
《回家過年》講述了許多游子歸鄉的故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蒙俊源回鄉的故事。
搶不到春運回家的車票,蒙俊源和同鄉們決定騎摩托車回家。一大早,聚集的摩托車隊就在指定地點集合完畢,無人遲到。
與此同時,蒙老漢夫婦也開始忙著把兒子閑置已久的床鋪收拾出來,換上整潔的床單被褥,只等兒子回來有個舒適的環境歇息。
收拾完房間,蒙老漢就騎著摩托車,到菜場買菜,大包小包地往回拎,只怕買得不夠,沒讓孩子吃上一頓好飯。
?
不僅如此,他還扛回一罐滿當當的煤氣,打算給孩子做燒豬蹄。
蒙俊源也思鄉心切,一路上風馳電掣。因為他知道,父母等他回家的心情,一定是既興奮又緊張的。
的確,蒙老漢這邊一邊忙著團圓飯,心里卻仍惦記著孩子路上的安全。
眼看著天色黑了,他忍不住給兒子打了電話,得知兒子路上車胎癟了,要晚些到家,他急得團團轉,卻也不敢催促,只叮囑幾聲就掛了電話。
?
短片僅僅通過幾個細節,就把父母子女之間深切的愛展露無遺。
光陰催人老,暮年喚人歸。我們能陪伴父母多少時間,掰著指頭就能數清楚。
親情本就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可多少做子女的,在目睹了父母的老去之后,仍然相信來日方長。
過年回家,表面上說是回家盡孝,可實際上是對親情的一種成全。
過年,只有你回家,父母的掛念才有處安放,才不枉他們從臘月開始,就風風火火地忙活一場。
回家,是讓等你的父母安心
許多人常年在外,過年成了唯一能和父母團聚的時刻。
時間久了,父母對孩子的了解越來越少,但對子女的牽掛卻沒有減輕分毫。
當你一個人身處異鄉,生活捉襟見肘時,父母的電話打過來,你說出口的卻是:“我一切都好”。
可父母呢,你越是報喜不報憂,他們的內心越忐忑。
只有回到家里,讓他們看到你的樣子,他們才會真的安心。
要記住,在親情里,最不需要的就是“懂事”。
你若過得好,過年回到家,爸媽會以你為傲,愈加神清氣爽;你若過得不好,不妨把傷口給他們看看,爸媽即使心疼,心卻會和你緊緊貼在一起。
聲明:本文章由網友投稿作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通過郵件及時和我們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