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內容
Scratch第二課:會動的名字
上一講介紹了Scratch的編程工具和一點點編程概念,今天教大家如何做一個小程序。屏幕上的每一字母用鼠標一點就會動。
這個例子在Scratch的例子里就可以學到,所以這里就不一步一步來教大家怎么做了,只詳細來講編程邏輯。
看到這樣一個程序,我們首先第一點:
1:這是三個獨立的字母,也就是有三個角色,每一字母都是一個角色,需要單獨編程。
2:我想要讓每一個角色做什么動作:是變大變小?是轉動?還是變顏色?還是在屏幕里到處跑呢?
3:如何控制?是用鼠標放上去就動?還是用鼠標點擊才動?還是不用控制,大家輪著動?
上面這些思考就是編程中最重要的也是第一項的工作:需求分析。也就是搞清楚你設計的程序到底要做什么事情。
搞清楚了需求分析,那該怎么做呢?比如我的C想先變大,再變小,那該怎么做呢?我們發現在外觀里面有一個控件,將角色的大小增加10,這個指令就是改變角色形狀的。我們就可以用它來讓C變大。等等,上節課我們講到了,編程思維的邏輯是很嚴密的,你這個變大是一瞬間變大,還是一點點變大?變大的速度要快還是慢?這就是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如果你想一點點變大,該怎么辦呢?對了!使用循環結構,讓C字母每次變大一點點,重復幾次就可以完成了。然后再重復同樣的次數,每次再把尺寸減小一點就會變回原樣了。
(循環結構是編程算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簡單來說,只要你想讓角色持續的改變狀態就需要用到循環結構)
上面這些思考就是編程中重要的第二項工作:算法設計,也就是搞清楚如何實現你設計好的程序需求,使用什么關鍵算法。實現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種,你如何選擇最簡單和最有效率的算法。這就是算法的優劣。下面就是最后一個步驟,用你的編程工具進行編程啦。下面就是用Scratch做的簡單代碼。留個小作業:如何控制變大變小的速度呢?
第二個C,我們想要他轉動起來。如何做呢?這里就不講了,大家可以用上面的邏輯步驟自己來設計吧。
至于G,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吧。
總結:
1:今天教了大家編程的重要三步驟:需求分析,算法設計,編寫代碼。
2:復習了一下邏輯思維的嚴謹性。
3:介紹了循環結構。
跟我們學編程,會重點教大家編程思維邏輯。讓小朋友們從小就能培養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和培養優秀的思維品質。而不是教小朋友去做碼農。如果你認同的話,就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并推薦給你的朋友們。
聲明:本文章由網友投稿作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通過郵件及時和我們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