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內容
大學生被教授痛批:你的孩子,長大后一無是處 | 推廣
1
前兩天,有條新聞引發了網友熱議。
一位教授痛批大學生,“邏輯能力太差!”
這些學生接受了12年教育,闖過了高考的千軍萬馬,可卻連論文摘要都寫不清楚。
畢業論文都成問題,更別提以后步入職場了。
你敢相信嗎?我們給孩子報了那么多課外班,做了那么多題,到頭來,孩子卻連基本的底層邏輯都理不清楚。
這一點,在剛剛播出的《放學后》中,暴露無遺。
節目里,浩媽在教育機構工作,每天下班都要陪浩浩寫作業,孩子學得多,作業也多,每天挑燈夜戰,讓人很是心疼。
可努力的后果并不如人意,開學小考,浩浩只考了74分,讓浩媽特別不能接受。
是老師批改錯了,還是出題角度刁鉆?
直到看了卷子,浩媽才發現,原來,浩浩只會做簡單的加減乘除,碰上應用題,連題目都看不懂,更別談解題思路了。
傳統的書山題海戰術,只能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但在人工智能時代,只有邏輯思維能力,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模樣。
2
學得多,不如學得對。更何況,有些苦,孩子本不必吃。
《百家講壇》里有一句話,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人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你先選對了方向,然后再去努力。
深以為然。
選錯方向的努力,越努力,離成功就越遠。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作為家長的我們,讓孩子學點什么,才能保證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落人后?
答案是:底層思考能力!
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舉一反三,真正把知識內化,變成自己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而編程的學習過程,正是在不斷幫孩子建立起底層思考力。
在編程的過程中,孩子需要把一個復雜的大問題,有順序地拆解成一個個可以解決的小單元,最后逐步攻克整個難題。
孩子學會了編程,就等于學會了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未來無論遇到怎樣的難題,他們都能快速形成思路,找到有效的辦法。
就連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都曾說:“人人都應該學習一門計算機語言,因為它能教你如何思考。”
有遠見的家長,早已讓孩子學習編程。
16歲的學生周雨揚,因為編程能力優秀,高一時就被北大鎖定。
只要高考達到一本線,北大就將無條件錄取他。
他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接觸編程,思維能力已經遠超同齡人。
當大多數孩子還沉浸在游戲中時,他已經開始思考游戲的頂層設計,并獲得北大青睞。
名人更是如此。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5歲時,就已經開始接受編程教育。
早在2014年,英國就要求每一名學生都必須學習編程。
而在中國,教育部公布的新課標中,已將編程和計算思維已經成為必修內容。浙江、山東等城市,更是將編程升級為高考科目。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編程的重要性,根據統計,全國已經有近千萬學子開始了編程學習。
單單鄭州的一場中小學編程大賽,就有超過4萬小學生競相參加。
每一步落后,都在拉開孩子的差距。
每一點差距,都是孩子未來的阻力。
會編程的孩子,正贏在起跑線上。
聲明:本文章由網友投稿作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通過郵件及時和我們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