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內容
那些比你優秀的人,腦子里都裝了什么?
我覺得跨專業不是大問題,重要的是想從事哪個方面的工作就要先努力提升相應的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更重要。我一直認為,大學教育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培養,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前段時間,一個在大學教經管的老師朋友還向我請教新媒體的運營和商業模式,因為她要教這門新課,但教材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了。
知識技能,都是容易過時的。但值得慶幸的是,思維方式不會。掌握到恰到好處的思維方式,是可以給工作和日常生活加分不少的。
______
什么時候該做加減法?
加法思維 vs 減法思維
我每天到辦公室肯定要做的事,就是打開筆記本列to-do-list。事情特別多時,忙起來真有種沒有盡頭的感覺!
在陷入消極情緒前,我的理智通常都會提醒我“做減法、做減法、做減法”,然后把清單里對當天來說最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標紅,集中精力去把這幾件事情做精做好。
年初騰訊在廣州的微信公開課展區里,就有一個叫做“取舍”的藝術裝置,上面都是一些微信內部討論時割舍掉的一些功能,包括已讀、濾鏡、離線等等。
極簡主義者張小龍(微信創始人)無論是在做Foxmail、QQ郵箱,還是微信,都用了“減法思維”,把復雜的功能簡單化,才讓產品變得好用。同樣的減法思維,也是當年蘋果公司成功的關鍵。
講真,做減法比做加法難太多了。減法思維的關鍵在于,要理性地割舍一些東西,留下最核心的內容。恰到好處地做好這一步斷舍離,又是復雜的一課。
難道說減法思維就是王道?并不然,加法跟減法并不是非一即二的關系,我認為在不同的階段都應該沿用不一樣的方法。
當年初入職場時,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事情越多越好,都是成長的養分”,是妥妥的加法思維踐行者;但經過了幾年之后,大多數工作技能都扎實了,我就改用了減法思維。隨著年齡增長和有了孩子之后,更加要做減法,覺得不管是在工作團隊管理還是家庭生活方面,都要抓住最關鍵跟核心的部分,精敲細打。
在我看來,孩子的成長也一樣,每一個階段要用不同思維法則。就像現在,哈圖正處在每天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階段,喜歡嘗試新東西,老母親還是很欣慰的,一直用“加法”原則鼓勵他多嘗試。之前給他買的早教班課程里,他已經嘗試過音樂、體育娛樂課、畫畫等不同類型的興趣課程。
看著身邊不少娃爸娃媽都忙著接送孩子上各種興趣班,我還算是比較理智的,讓哈圖參加課程更多的目的是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方便我更好地找到他喜歡的方向。
我已經計劃好了,在他找到方向之后,就開始轉變到“減法”原則的軌道上去,著重配合他全力發展一到兩個自己的愛好。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作為父母的時間也是,所以集中力量高效發展比較重要。
______
怎樣才是真正的富?
窮人思維 vs 富人思維
講真,之前我一直挺排斥“窮人思維”跟“富人思維”這種說法,用貧富來粗淺概括思維模式我覺得是有失偏頗的,貧富到底是因還是果?其實是值得深思的。
關于“窮富”觀念最開始的探討,應該都是始于《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吧?
但據說這個作者其實是個投資失敗的人,他后面是靠賣書跟演講富起來的。
后來,我跳出了鉆牛角尖的角度,選擇了從資源分配的角度去理解窮富人思維之間的差別。身邊也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例子也告訴著我,這兩種思維很多時候會導致最終思想上以及經濟上的差距。
首先,兩種思維對待時間的觀念是不一樣的。擁有窮人思維的人大多數時候會忽略時間的價值,但富人思維是很重視時間成本的。能花小錢解決的問題,就不要浪費時間。
其次,“窮人”更傾向選擇即時享樂,今天賺到的錢今天花。而“富人”更愿意選擇延時滿足,把錢投資給未來。怎樣去對待錢,這點就是資源分配的遠見。
感覺身邊的年輕人們特別推崇及時享樂,追逐眼前利益,對于未來沒有太多的規劃跟投資,眼看著家境優越的他們越來越“窮”,我看在眼里是心急火燎的,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窮人思維”。
不過,也有越來越多的極端例子告訴我,這兩種思維模式真是一個怪圈,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人,因為生活環境跟資源的缺失,始終很難逃離出窮人思維的魔爪中。
最近引起熱議的香港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中,就有總結出不少的感悟,其中傳播最廣的應該是田北辰的這句話:“這個社會在極嚴厲的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因為沒有讀好書,所以不能找到好工作,所以志短,因此人生的目標就特別的短淺。
讀好書,說到底就是要投資自己,投資給下一代。
富人思維為什么備受追捧?富在思維的開闊,用長遠的目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來投資未來。作為老母親,我特別認同富人思維“向前看”的大格局,畢竟教育就是對未來最好的投資。
______
在哈圖的教育上面,我給自己的要求一直都是把目光放長遠,然后加減法思維并用。同時希望在要求自己的過程中,給到哈圖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近聽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叫“編程思維”。一開始聽的時候,總覺得這是一個生造出來的新詞,但后面看了下解釋,確實有點意思。
“編程思維”并不是編寫程序的技巧,而是一種高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編程思維”就是“理解問題——找出路徑”的思維過程。
我發現,原來在工作生活中,我一直都有偏愛擁有“編程思維”的人。遇到問題第一時間積極考慮原因,然后一起商量對策的小伙伴,比沉浸在問題里逃不出去的小伙伴,成長得更快。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推薦過的核桃編程,一開始我也粗淺地覺得編程課是培養當程序員的技能,但后面發現編程課的培養重點在于邏輯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現在看來,這不就是“編程思維”的培養嗎?
上次給大家推薦核桃編程后,還有很多好學的“超齡”讀者紛紛表示要自己學起來,我感覺也沒毛病呀。畢竟這是一種未來語言,在新知識面前,每個人都是新生兒,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而且,編程課是一個容錯率為零的科目,只要一個小細節錯誤了,那程序就不能正常運行了。在學習編程課的過程中,在找bug的過程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有進行更好的自我反思。
不少孩子在學習編程課之后,遇到問題都會主動去倒推原因,積極解決問題,邏輯思維更加嚴謹了,語數英數理化這些科目也不用擔心了。
最近發現核桃編程更是很細心地把學習內容跟周期都細化起來了,可以給孩子跟家長跟清晰的引導。從Scratch語言,Python,到C++語言,分階段學習,一步一步進階,有種玩游戲打怪升級的樂趣。
點擊可查看大圖
現在核桃編程的五節試課設置比之前更有針對性,針對低年級學員和高年級學員有了一定了區分。
低年級6-8歲的小朋友會先學習到“新朋友Scratch”,從圖形化編程入手,提升孩子對編程課的興趣。
對于9-12歲的高年級學員,試課內容則會比較“高階”直白,以不同的角度讓孩子初識編程,這樣更有針對性了。
如果你家娃在7-12歲之間,倒是不用猶豫了,可以先讓孩子從體驗課開始,從小把這門未來語言給學起來!核桃編程都是線上課程的設置,在家就可以隨時學起來(當然,感興趣的家長大可以選擇“陪讀”,悄悄地跟孩子一起成長)。
聲明:本文章由網友投稿作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通過郵件及時和我們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