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內容
Scratch有什么優勢
在許多圖形化編程語言工具中,由MIT媒體實驗室終身幼兒園團隊研發的Scratch,算得上是中國家長們最廣為人知的一種編程語言。目前,Scratch擁有1800萬注冊用戶,覆蓋了150多個國家。Scratch的杰出影響力不僅體現在這些數據上,更體現在大量出版的Scratch教程書籍、網友自建的Scratch論壇活躍度上,這是其他兒童編程教學工具難以望其項背的。
Scratch針對的目標群體是8~16歲的兒童。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提供用戶一套由積木系統組成的編程指令,孩子不需要會敲代碼,不需要會使用鍵盤,不需要懂英語,就可以學習編程。
我們先來看看Scratch的操作界面。
用戶在中間模塊區域選擇不同的編程指令,然后在右邊的代碼界面進行組合,就可以在左側可視化窗口看到代碼運行結果。
開創積木式編程模式的先河
其實,早在2008年,Scratch就發布了,歷經了1.0、1.4到了2.0、3.0版本,Scratch的用戶群得到迅速的擴大。
Scratch開創了模式化、積木式編程模式的先河,并激勵了許多相似或衍生產品的出現,如Blockly(Google于2012年公測發布)、SNAP!、Hopscotch、Tynker等等。
從Scratch看什么是好的學習產品設計
Scratch開發團隊在項目創建之初,總結出一門好的編程語言應該滿足三個條件:
低門檻——即容易上手操作;
高上限——即允許使用者建立高度復雜的項目;
寬壁壘——即支持各類項目的創建,能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
為了達到這三點要求,Scratch在不斷更迭的過程中,在保證用戶終身免費使用的前提下,始終堅定了三條核心設計原則:程序更易修改、項目更有意義、社交氛圍更濃厚。
程序更易修改
MIT媒體實驗室下的終身幼兒園團隊發現,在孩子們搭建積木的過程中,他們會積極地動手嘗試,并在搭建過程中自發地改進和創造。
用Scratch編程時,用戶只要一觸發代碼塊的運行,就能在左邊的可視化窗口觀察到運行結果,并可在運行過程中修改代碼,觀察修改后代碼對應的觸發結果。
這種學習模式與一般編程學習工具倡導的“自上而下的規劃”相反,被稱為“自下而上的修補”,這樣的模式可能會讓學習過程有些雜亂無章,但用戶根據動畫運行結果來不斷修改代碼,這種探索實驗式的學習途徑其實是更讓學習者感到舒適的。Scratch多次更新的過程中,也強調了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孩子們“直覺思維”的能力。
項目更有意義
Scratch在開發之初非常關注兩點:多樣性和個性化。
多樣性是指Scratch支持用戶創建各類項目,不管是故事、游戲、動畫,用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在Scratch上完成相應類型的項目。
個性化是指支持用戶在Scratch中導入圖片或音樂等功能。這也是Scratch至今仍堅持采用有些過時的二維位圖技術的原因。因為只有在這樣簡潔單一的環境下,用戶的各式各樣的素材才能被充分地得到支持,項目才會充滿創造的無限可能性。
社交氛圍更濃厚
Scratch這個名字,靈感來源于DJ打碟時“scratching”的技巧,即“混合不同的聲音”。因此,Scratch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便是“remix”,即“重新混合”。這不僅指Scratch希望用戶通過組合代碼積木、圖片、音樂、照片等元素做出有創意的項目,更是指Scratch鼓勵大家在社區中互相學習,并通過互相修改、優化對方的代碼來改進項目。
自Scratch推出2.0版本后,Scratch從一門編程語言轉變成了一個語言與社區并重的產品。Scratch社區已是Scratch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活躍的社區氛圍也是Scratch達到如此大影響力的主要原因。
目前,Scratch作為人工智能學習、創客教育開展的重要工具,得到了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學生和家長們的一致認同。
聲明:本文章由網友投稿作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通過郵件及時和我們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