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內容
帕拉卡(Paracraft)和Scratch到底有什么區別?
說到少兒編程,大家可能都不禁想起少兒編程之父,即麻省理工學院傳媒實驗室幼兒學習終身教授米切爾.雷斯尼克。
米切爾.雷斯尼克
因為他帶領他的團隊創造了風靡世界的少兒編程語言Scratch,一種圖形化編程工具,并掀起全世界少兒編程學習風潮。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編程已經成為人類不可避免的一種語言,更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這一趨勢,并且有更多的當地教育局將編程納入學校課程中。
而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Scratch是一種極其好的編程啟蒙工具,孩子通過拖拉色彩斑斕的圖形化來創建游戲、音樂、動畫等即可完成對其邏輯思維的鍛煉,讓孩子初步理解設計流程。
但這些功能帕拉卡(Paracraft)都可以輕松實現,有人可能會問,那么他們兩者之間又有什么不一樣嗎?
3D?VS 2D
帕拉卡(Paracraft)3D式畫面全然區別于Scratch的2D畫面。
有研究指出,孩子在5-7歲的時候大腦正處于形象感知階段,對于空間的感知力和想象力需要得到良好的鍛煉才能全方面地開發大腦,提高自己與世界以及現實生活的聯系。
2D動畫 VS 3D動畫
而3D式的創作能更好的激發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Scratch 2D畫面/Paracraft 3D畫面
空間感不好的孩子可能會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比空間感好的孩子相差一大截,比如:寫字經常張冠李戴、左右顛倒、筆畫順序錯亂,對形狀辨認有困難,孩子在外經常迷路,考試總是粗心大意等等。
而“積木式”教育,即在玩積木的時候可以良好的提高孩子們的空間感,在帕拉卡(Paracraft)的世界中所有的物品都是以方塊堆積而成的,自然而然孩子們在操作帕拉卡(Paracraft)的過程中其空間感會得到極大的鍛煉。
孩子的搭建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耐心及意志力,對于孩子而言,獨立搭建一個作品是一件較困難的事情,他們需要有整體的物體規劃并按照想象一步一步執行下去,遇到困難時亦需要反復實踐,在這一次次實驗中最終獲得完美的作品。
不變的工具
Scratch作為幼兒編程啟蒙工具而言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知識的渴求也就并非停留與此。
原本孩子覺得可愛的畫面可能也會逐漸覺得幼稚,這時候學習的路上就需要切換學習工具學習獲取更高階的知識。
在Scratch里面,孩子們不會遇到語法和錯誤信息,僅僅是利用積木的堆積控制畫面,所以達到一定的年齡后必須要轉化學習工具。
而在Paracraft內,即使孩子到了高中甚至大學后仍然是非常好的學習工具,隨著控制畫面的復雜度變高,拖拉積木逐漸無法滿足畫面需求,這時候就需要學習Python代碼去精細控制畫面。
操作者可以通過畫面中的代碼悉知圖形化編程背后的實際編程語言,形成過渡,并直接在帕拉卡(Paracraft)展開Python的學習。
人物控制
我們都知道,在真實的世界中無論是人和動物都有“骨骼”的概念且非常復雜,即使是一雙手都可以做出變化萬千的動作。
在帕拉卡(Paracraft)世界中,孩子也可以通過“骨骼”的概念賦予世界中的人、動物甚至植物、建筑物“生命”,突破平面移動使其動起來,具有“生命力”,創作空間極大。


3D打印
如果孩子們想還原Scratch的畫面?只能靠平面打印或者自己手動畫出來啦。
但在帕拉卡(Paracraft)中,所有的畫面都是實際上都可以被真實的積木還原,喜歡玩樂高的孩子還可以用樂高積木堆積自己喜歡的物品真實感100分。




帕拉卡(Paracraft)3D打印作品
不僅如此,帕拉卡(Paracraft)還支持3D打印,通過3D技術將帕拉卡世界中自己喜愛的物品打印下來作為留戀。
不僅僅是編程
帕拉卡(Paracraft)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少兒編程工具,它更是一個專業級的動畫制作軟件,而對于熱愛藝術的孩子這往往是一個非常好的創作工具。
“動畫+編程”的學習組合更能良好的激發孩子的左右腦,不僅讓孩子深知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部分,加以深度學習,還能對左右腦都達到雙重的鍛煉。
而且帕拉卡(Paracraft)還能支持一站式動畫制作,無需跳轉專業視頻軟件即可完成,脫離繁瑣的制作步驟。
帕拉卡3D動畫編程
歷經15年的潛心研發和不斷積累,來自中國本土的帕拉卡3D動畫編程還自主研發了面向個人的3D設計、NPL 腳本語言、MCML標記語言及分布式的3D動畫引擎ParaEngine。
帕拉卡(Paracraft)一直以來都對少兒編程教育有著持續不斷的深入和研究,致力為學校、機構乃至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工具。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深深扎根在心底里的愿景,那就是,團結全世界的資源與力量,共同創造屬于每個人的3D世界。
聲明:本文章由網友投稿作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通過郵件及時和我們聯系刪除
